如何對員工進行考勤,成為許多單位的“老大難”。且看考勤“進化”史,小問題如何變得如此復雜?


第一階段,紙筆簽到。一張紙、一支筆、一個人,搞定所有人考勤,這就是最原始的簽到,可總有一些人喜歡鉆空子找人代簽,使簽到制度流于形式。


第二階段,電子考勤機。將一張寫有員工名字的特制打卡紙放入機器內,嘀的一聲,紙張自動“浮”上來,打卡紙上顯示出員工打卡的日期和時間。可這種電子考勤機,也難逃“代簽”噩運。


第三階段,指紋考勤機。預先輸入指紋,打卡的時候將手指頭置于考勤機上,自動識別后即打卡成功。但是,也有**方法。比如,登記雙手指紋時,A登記自己的左手和B的右手,B登記自己的左手和A的右手,到時兩人就可以“沆瀣一氣”代打卡。甚至網傳可以做成模具,復制人的指紋,專門應對指紋打卡。


第四階段,人臉識別考勤機。用人臉識別考勤機考勤,俗稱“刷臉”,即預先存儲人臉信息,考勤時被考勤者須面對考勤機,對比人臉和輸入的信息。造假是難了,可有時不想造假也難了,有些員工在打卡機前擠眉弄眼也刷不上。也難怪,再精密的儀器也有局限性,因為人臉不是一成不變的。


某單位剛剛換上最先進的人臉考勤機,出勤率一下變為滿勤,可隨之而來的新問題出現了:首先,員工雖然不再遲到了,但簽到后卻不見蹤影。個別見到蹤影的,或者在辦公室忙著吃早餐、化妝,或者聚堆瞎聊,工作效率并沒有因此而提高。


其次,簽退前員工紛紛從“四面八方”回到收發室,然后再作鳥獸散。甚至直到凌晨前,許多辦公室燈火通明,陸續有人回來簽退,順便在辦公室小憩一會兒。


員工慨嘆:積極性大不如前了!


管理者說:人難管,總是愛鉆空子!


從我們的生活經驗來看,越懂得法令越會犯法,越會鉆法令的漏洞。法網愈密,則可鉆的漏洞愈多,愈容易鉆。所以,中國的政治哲學,主張‘法網恢恢,疏而不漏’。“

  

許由洗耳,不是看不起唐堯,相反他認為唐堯已經在“考勤制度”上做得很好了,只是自己和唐堯是兩種人,走的兩種路線,正如孔子說的“鳥獸不可與同群”。


許由接著說:“子治天下,天下既已治也,而我猶代子,吾將為名乎?名者,實之賓也。吾將為賓乎?鷦鷯巢于深林,不過一枝;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。歸休乎君,予無所用天下為!庖人雖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”


好一個“庖人雖不治庖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”,這正是許由的自知之明。意思是說:你治理天下已經很好了,我怎么會接你的班呢?廚房的事歸廚房,巫師的事歸巫師,就算是廚師不上廚了,巫師也不能去代替吧!許由不會接受天下的。若讓許由治天下,他會在“道”的層面高出很多,但在具體的“術”的問題上,未必做得更好。做帝王師,許由最好;做帝王,還是要唐堯。在企業里,許由會建設好的企業文化,培養企業的“氣場”,讓員工有精、氣、神,至于打卡機要不要用,他不會干涉的。


老子說:“大道廢,有仁義;智慧出,有大偽;六親不和,有孝慈;國家紛亂,有忠臣。”還可以加上一句:企業文化廢,有打卡機。若讓許由治天下,他的思路一定是讓大道不廢、智慧不出、六親和睦、國家不紛亂,從而沒有仁義、大偽、孝慈、忠臣。若讓許由治理企業,他的目標一定是建立一個完美的企業文化,不讓打卡機出現。


見和同解,然后六和有人請教凈空法師:“我想結婚,應該找個什么樣的人?”


凈空法師說:“一定要找一個見和同解的,如此,兩個人奮斗努力的方向、目標、興趣都相同,彼此互相幫助,家庭一定會美滿。同時,不可以只談愛情,因為愛情是無常的。一旦雙方結合,彼此的缺點就會暴露無疑,兩人不再和諧,家庭悲劇也就產生了。可見虛情假意,是絕對靠不住的。”  “見和同解”就是有共同的價值觀。兩個人的婚姻如此,在一個平臺上同臺演出的企業員工更是如此。


  有這樣一句名言耳熟能詳:“沒有永恒的朋友,只有永恒的利益。”


  但是,一位著名財經評論員提出了相反的觀點:“‘沒有永恒的朋友,只有永恒的利益’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句十分丑陋的錯話,從它問世到現在,一直在不停地誤導人。實際上,只有永恒的朋友,才有永恒的利益。利益固然重要,但利益并不是一切。”


  其實二者并不矛盾。前者說“只有永恒的利益,沒有永恒的朋友”,后者的潛臺詞是:“只有永恒的價值觀,沒有永恒的利益。”可見,朋友沒有利益靠譜,利益沒有價值觀靠譜。“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。”但以利益為紐帶結交的朋友,會隨利益的消失而煙消云散,是酒肉朋友;而以價值觀為紐帶結交的才可成為莫逆之交。


  企業規模小時往往價值觀容易統一,管理難度也小,甚至不需建立考勤制度。但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,如果只有約法三章,無形的企業文化不能外化為有形的考勤管理制度,就會鑄成小企業病,制約企業發展。企業規模做大后,制度也越趨完善,但如果有形的制度不能以無形的文化來指導,就會患上“法令滋彰、盜賊多有”的大企業病,其實打卡機鬧劇就是大企業病的表現之一。


  克服小企業病,也克服大企業病,讓打卡機發揮正能量,就是要讓企業文化落地。這一點佛教堪稱典范。


  佛教徒雖有七眾弟子的分別,但在團體生活的原則上,有一個共同標準,這個標準叫做六和敬,即見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身和同住、語和無諍、意和同悅、利和同均。這六種規則能使大家互相敬重,和諧合聚,清凈快樂。


  這六和雖有六種,亦可攝為兩種,即“理和”與“事和”。如見和同解,即指大家所證悟的真如理性,也就是對宇宙人生所認識的真理,其是具有唯一性的,故在思想方面,不消說自然能趨于一致,其他的五和都是屬于事相方面的。思想既然統一,行動自然也趨于一律,這也是必然的道理。


  所以,佛教徒的六和生活,不但可作為佛教團體的生活準則,亦可作為一切社會團體的生活準則。“智者求同,愚者求異。”“見和同解”就是建立共識,家要有家風、企業要有企業文化:“戒和同修、身和同住、語和無諍、意和同悅、利和同均”,就是指有家風以后還要建立家規,有企業文化以后還要有規章制度。“家和”是最初的一個基礎。佛法重視“和敬”,世間法也重視“和”。正如孔夫子教導我們的:“禮之用,和為貴。”


  孟子PK莊子《孟子?離婁上》:“離婁之明、公輸子之巧,不以規矩,不能成方圓;師曠之聰,不以六律,不能正五音;堯舜之道,不以仁政,不能平治天下。”


  再好的企業文化,如果不能落地,也是虛的。出勤是對員工最基本的要求之一,考勤打卡機何錯之有?


  但是,莊子在《莊子?駢拇》中提出了相反的觀點:“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,是削其性者也,待繩約膠漆而固者,是侵其德者也;屈折禮樂,?俞仁義,以慰天下之心者,此失其常然也,天下有常然。常然者,曲者不以鉤,直者不以繩,圓者不以規,方者不以矩,附離不以膠漆,約束不以墨索。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,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。故古今不二,不可虧也,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?索而游乎道德之間為哉?使天下惑也!”可見,大的方圓乃是自然天成的,大成若缺、大巧不工。


  

  覺真法師說:“當你站在路口時,如果紅燈亮時既沒有人、又沒有車,這馬路你是過還是不過?我選擇停下來,因為紅綠燈就是規矩。我代表一個品牌,不光是我個人品牌,也代表著佛教品牌!”即:“不以規矩,不成方圓”。


  報紙上曾多次報道出租車司機為救人而闖紅燈事后未受處罰的例子。這則是“自然天成,大成若缺。”


您可以返回【考勤系統】首頁或進入【新聞資訊】閱讀更多資訊